中国样式现代化如何学习美术|陈顺林

ba4dd72325f0d1d3c2d6a332da2969b.jpg

2020-2023   秋季⾥黔⻄新仁故乡之⼭      尺⼨:60x80cm    布面油画

作品现展陈于新加坡黑白屋

 

2015年首次我提出了“新水墨”概念,并且以实践的方式区分水墨与新水墨的区别。在进行系统美术史的梳理过程中,形成了一个新的美术教与学系统。以下便是多年的学习心得,希望给学习美术的学生与爱好者一个提示。

 

兴趣培养与师承

对于初学者来说,不易过多技法,也不易过多讲解与套路。让孩子们“着迷”是第一步,着迷的方式很多,比如喜欢色彩,能把眼睛看到的色彩描摹出来。比如对几何形感兴趣,就学着几何观察法(现代主义的一种观察方式)描摹对象。在进行这些基本方法时最好跟随师傅传承模式,系统地梳理美术风格演变的故事以及发展方向,才可能创新出新的可能性。

 

去套路与概念

往往学校教育与机构教育总会出现概念化,家长看起来效果好,同时能出高分。其实是“模板化与套路”的开始,考级就是“模板化”的检验方式,但往往事与愿违,这些东西是违反“美的教育”原则,也是抹杀孩子的罪魁祸首。曾经有同学问我,如果塞尚早期的那种笨拙绘画方式,能不能考上现在的中国的美术学院。我的回答是“绝无可能”考得上中国的大学,因为他没有概念,也没有套路。一开始就知道自己,用最笨拙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与方向。但是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与机构太过于强调“考试”,最后孩子们被套路化与模式化,这种方式最容易,也最具有学科成效,但往往不可能出现“艺术家”,只能是完成作业的学生和匠人。

在学习中,学校教育与机构都把美术分为两个学科,美术实践与美术鉴赏,其实在学习技能时就带有图式与绘画风格形成来谈论理论形成。而非割裂地阐述分为学科教学,当然对于普通学生来说,美术鉴赏是他们的“核心素养”,也就是培养孩子审美力与发现美的眼光。但是往往中小学美术鉴赏课堂多数都在“表演”课程,教师只能在40分钟内完成一堂课,呈现这堂课的某一个着力点,这种“点”的教学模式被定义为“精品课程”、“优质课程”,最后我们发现孩子们并没有完成“核心素养”本意,那这些美术课程学习问题出在哪里?

问题出在美术教育的套路与概念化,。如果每一堂课我们都得精心准备,整个学期里的某一节课程,在实施课程前,得让学生建立美术史线性思维与学科的整体观念。从整体认知美术史与绘画风格演变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及链接方式,学生就会解决掉“概念与套路”,同学们会按照“历史”学科方式,建立技法与美术史的发展脉络,这种方式的教学模式相对跨度长,但系统性与整体性是非常好的美术教学模式。

 

陈顺林提出“美的教育”模式

人类学习可以分为以下各期,按照认知美的发展规律以及绘画教育与学科融合模式,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思维上,可以将3—12岁的儿童,划分为3—5岁、5—7岁、7—10岁、10—12岁四个阶段为少年期,针对这四个年龄段,需要考虑儿童的生理、心理、思维等特征,规划出适龄的中国样式的现代化美的教育引导。

以3-5岁少儿“美的教育”课程为例,应以阅读传统绘本为主(三字经、论语、古诗词、有趣的民间故事),绘画涂鸦作为辅的引导模式。阅读分早、中、晚,绘画可能就是随机中的一小部分,一幅画3-5岁的小朋友可能耐心不超过10分钟,一般就是短暂的5-10分钟左右。多数呈现以点、线构成的画面,这并不是真正的绘画兴趣期而是随意涂鸦期,随机触摸与体验,笔带来的痕迹快感,也是孩子的思维拓展边界的一种方式,家长就应该强化突破这种边界,同时让孩子养成好的握笔习惯与绘制经验。这个时期的孩子保持多看、多见、多触摸、多体验就是最美的教育。

5-7岁开始兴趣培养期,这样还在建立的是专业接触期,多看,自然与绘画发展的关系。绝对不能“考级”模式,这是孩子兴趣期不可磨灭。

7-10岁进入专业学习期,10-12岁进入专业学习与研究期。

 

艺术家养成的青年期

青年期是认知美的发展规律以及专业绘画教育专业学习阶段,发展思维的基础上,可以将12—30岁划分层次为12—15岁(专业启蒙期)、15—18岁(专业高考)、18—22岁(大学专业学习期)、22—25岁(研究生专业研究期)、25-30(博士培养期)五个阶段,针对这五个年龄段,需要考虑青年的生理、心理、思维等特征,规划出适龄的中国样式的“现代化美的教育”样式。

12-15岁进入专业学习期及专业拓展与启蒙期,艺术创新思维养成期,不可急功近利地参加比赛与获奖这类的活动。保持对艺术纯粹度与追求方向期。

如15-18岁是专业入门期,这个时期不仅仅是技能训练,还有打开眼界的黄金时期。在信息时代看到东西非常多,而且能看得到比博物馆更加细腻的作品图片资料,但往往这些东西在网络上早已泛滥,以至于学习期的人和非学习期的人会觉得“看过即是学会”,这是大错特错的思维方式。就是因为这样的信息化大爆炸时期,我们需要一个“导游”身份的人,那就是“美的教育专员”。怎么设计与规划系统性学习。而非学校与学院僵化机械的模式。

如在学校教育,分高一、高二、高三

这是国内常见的培养方式,这种培养方式更多注重技术,或者是“应考”。未来的美育模式,就是要在学校内大学科融合,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。比如一个美术学生可以用美术的基本技能给你解决数学逻辑,并且图像呈现。

18-22岁大学期,比任何人都勤奋,同时从基础走切记花哨,与追求时尚与时髦。

22-25岁研究生阶段,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艺术大师,研究他的艺术框架及表达形成方式,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。

25-30岁,风格形成初期与个人知识系统化时期,研究个案期,进入美学的某个个体研究。

30之后,艺术道路才刚刚开始,大量搞清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。一切才刚刚开始,艺术家的道路是终身追逐模式。这个时期你需要一个伯乐或者艺术大师的指导期。

这一切都是践行美的教育的实践方式,而并非限制于美术学科范围。同时在学会跨学科时 还要学会生活态度,与生活美学。什么才是“美”,可能就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。在黄金期培养孩子们的“美”的方向。

 

作者简介:

陈顺林   生活与贵州贵阳,教师、画家、诗人、艺术评论家。

内容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。

转载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ifefix.cn/art/399.html